返回

太平记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122章 围猎3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斗,去征服吧!”

    魏聪的演讲就好像一颗火星落入干燥的柴堆中,点燃了士兵们的热情。他们纷纷涌上前去,拿起武器和盔甲,大声的叫喊着,响应魏聪的号召。这些坚忍彪悍的山民的祖先(或者本人)几乎都是为了逃避官府无法忍受的赋税和劳役,逃离故乡,来到官府势力所无法触及的荒僻险要之地,开辟土地,建立自己的村落。

    山区的生活是自由的,即便是最强大的帝国,其统治到了山区就变得虚弱起来;但山区的生活也是艰苦和危险,充满变化的,野兽、疾病、气候变化、各种地质灾害都在打击折磨着山民们,相比起平原地区肥沃的土地,山区的土地产出也是贫瘠的。

    这种自由而又艰苦的生活塑造了山民,让他们变得坚韧、强悍而又狡猾多疑,很难用暴力强迫他们接受统治,但用实际的利益却不难收买和驱使他们。而且山区分散和多中心的权力结构特点让山民更懂得协作的重要性,毕竟在山区不存在一个压倒性的权威,如果不能学会相互协作,那就一事无成。

    而魏聪就很狡猾的利用了山民的这些特点,华夏第一帝国严厉的打击所有与其争夺人口的人和势力,在社会秩序被彻底摧毁之前,他只能从像流民、恶少、山民、蛮族这样的社会边缘群体中搜集到组成自己军队的人力,而这些群体是很难用帝国的权威来压服的,只能因势利导,而魏聪一开始就是以拓荒者的身份在山区出现,然后又通过反击和报复山獠的袭击,获得了这些山民的信任,并组织了一个自卫性质的军事同盟,最后用利益来拉拢诱惑他们,将其聚集在自己的大旗之下,前往参与这场帝国黄昏的盛宴。

    在鼓动了这批山民新兵之后,魏聪便带领他们回到营地,登上早已准备好的船只,顺流而下,前往馀汗县城与第五登汇合。在离开之前,魏聪招来杨征,在出发田猎前,他已经将其任命为自己离开后的留守。

    “这里的一切都交给你了!只要你觉得有必要,可以做任何事,甚至包括毁掉这里的一切,逃往县城!”码头上,魏聪看着杨征的眼睛,这个男人眼圈有点发红,那是紧张和泪水的痕迹。

    “将军!”杨征挺起了胸脯:“属下一定尽心竭力,绝不会让营地有半点差池!就算被碎尸万段,也——”

    “你没听清我刚刚说的什么吗?”魏聪皱起了眉头,打断了部下的表决心:“我要你活着,不光是你,还有营区的所有人:男人、女人,工匠,水手,商人。你听明白了吗?矿山、炼铁炉、水车、锻锤这些当然很重要,但只要有人,换个地方我照样可以重建起来,又不是只有这条河里才有铁矿砂。人没了就什么都没了,懂吗?”

    “懂了!”杨征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“明白就好!”魏聪压低了声音:“当然,我说的是最坏的情况。正常情况下,你的首要任务是维持整个营地的正常秩序和生产:每个月要保证输送给我一千万钱,强弩两百,弓三百,甲两百领,其他兵杖若干。”

    “属下记得!”

    “如果人力物力不足的话,铜钱可以慢些,但兵甲弓弩一定不能短少!”魏聪压低了声音:“我此番离去,将是一番豪赌,胜负之数,十分中有五六分在你这里,切不可有失!”

    “将军请放心,属下便是死,也一定要把您叮嘱的事情办好!”

    “又说死,我刚刚说的话你这就忘记了?我要你们活着,活着才有未来,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!”魏聪生气的给了杨征一拳,片刻后他的目光变得柔和起来:“就这样吧!下次再见面,应该就不是这里了!祝长乐未央!”

    “祝郎君长乐未央!”杨征的眼睛一阵酸楚,泪水盈眶而出,眼前这个男人变得模糊起来。

   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   南郡当阳长坂。

    荆山山脉就好像一只按在地上大手,其手指由西向东横亘于湖北省西部,他的余脉延伸至当阳县时,山势已经变得平缓。古时人称较为平缓的山坡为坂,故而得名长坂。古时当阳比邻云梦泽,虽后来湖面沉积为陆,但至东汉末仍多涝地、水网纵横。连接襄阳与江陵的襄荆古道正好通过当阳,长坂是为数不多利于通行之地,可谓是南北要冲之地。

    在真实的历史上,建安十三年(公元208年),曹操抵达襄阳后,得知刘备正领军退往江陵,为了避免刘备获得江陵的大批辎重和船只,曹操亲领五千虎豹骑自襄阳追击刘备,一日一夜疾行三百里,便是在当阳追上刘备,大破刘备,尽获其辎重部众,刘备的两个女儿也落入曹军之手,张飞便是在此地领二十骑据水断桥,阻止了曹军的追击。刘备这才得以身免,与走水路的关羽汇合后,改而前往江夏,与刘琦汇合。

    可见,当阳是襄阳乃至北方通往江陵的重要关隘,一旦此地被蛾贼控制,江陵,乃至整个荆南与北方朝廷的主要交通线就被截断了(由于夏口已经失陷,通过汉水的通往襄阳的通道也早已被切断)。

    赵延年是被斧头声惊醒的。

    赵延年已经不记得自己上一次睡着是什么

第122章 围猎3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